1017.jpg

 去看「白河夜船」與「海的蓋子」,並不在原本的計畫中

這幾年累積下來看了不少日本電影,
以為已經培養出了一種特殊的「嗅覺」,能夠挑選出獨特、有趣味性的作品觀賞。
每一次很有信心的時候,總是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吉本芭娜娜,在海邊】文學影展由天馬行空舉辦
上映了兩部吉本芭娜娜小說影像化的作品:「白河夜船」與「海的蓋子」
「白河夜船」預告片中,呈現白色、寂靜、晦暗,甚至有點沉悶的氣氛。
相較之下「海的蓋子」預告片,像是常見日系小品溫暖療癒作品。應該是很多人會喜歡的類型。
初步印象是有點興趣,卻沒有想看、非看不可的慾望。



一個很小事件或改變,有可能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或許只是一時興起,或許是對於吉本芭娜娜的好奇心,
參加了【吉本芭娜娜,在海邊】文學影展座談會。
就像丟入一個小小的火苗,引發了熊熊大火,點燃了想看的熱情。

懷著坎坷不安的心情來到會場,
空蕩的座椅,零星的人數,
難道這樣的作品在台灣還是太過冷門嗎?
隨著討論的進行,人數慢慢增加,最後有大概坐了一半的人。

座談會由時報出版主編嘉世強、作家貝莉主講,
分享了他們觀影的心得,對於電影內容的理解,還有關於吉本芭娜娜文學作品的討論。

文學作品改編電影,是相當不容易的。
導演、編劇必須瞭解作品,能夠在映像上表現出作品的色彩與氣氛。
要讓沒看過書的觀眾從電影中去理解,又要符合看過書的觀眾對於影像化改編的期待。
吉本芭娜娜也親自看了兩部電影,從吉本的感想,她應該是相當滿意這次的作品。
成功的電影化作品,是電影與文字相輔相成,
讓讀者想去看電影,喜歡看電影;讓喜歡電影,想去看文字作品。
小弟認為「白河夜船」與「海的蓋子」,有這樣的魅力存在!

從參加2015台北電影節開始,我才開始對「看電影」這回事有新的看法。
不只是消磨時間或是追逐流行,
看電影就像是跟作品的對話,電影經過畫面、對話或獨白傳遞訊息給觀眾,
看電影的人會感受到電影的氣氛,體會到演員人物的心境,心中會跟角色或故事產生對話,產生思考,產生自己的體會。

「看電影猶如閱讀,不只是消遣娛樂,更不能只看劇情,而是從劇中角色的詮釋、場景等畫面,用心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意境與寓意。」─ 蔡明亮

映前或是映後座談,是瞭解電影很好的方式,
「他注意到的地方是那個啊」
「原來他對於那段的解讀是那樣啊」
懷抱著不同的心情與人生經歷,每個人對於電影有著不同的理解,
導演的想法,演員的想法,其他評論者的想法,
看得越多,聽得越多,對於電影的認識越多,印象更深刻,趣味也越多。

短短一小時半的座談會,除了兩部電影化的作品,
對我更大的影響,是瞭解吉本芭娜娜的文學世界,認識關於的吉本芭娜娜的事情。
我的書櫃裡,原來是有一本吉本芭娜娜的書,
以後,也許會不斷地增加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tyi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