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可以是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探險,可以是在熟悉的事物裡發現新的驚奇。

歷史,往往是由當權者詮釋,
除了在學校接觸到,課本上的歷史,還有一些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等待後人的追憶。

蔣渭水是誰? 他對台灣的貢獻是什麼?
在當初的歷史課本 認識台灣 (歷史篇),蔣渭水只有出現在一句話中,
無怪乎怎麼想,腦子裡的印象始終模糊。

認識台灣-歷史篇認識台灣-蔣渭水
認識台灣課本內關於蔣渭水的一句話,圖片出自

1. 蔣渭水公園 (臺北市大同區錦西街51號)
去年曾造訪蔣渭水公園,只是在地圖上看到的一時興起。
公園很小,卻很特別別具意義。
今年再次造訪,巴洛克風格,牌樓依舊,蔣渭水銅像已修繕完成。
再次閱讀他的故事,就從蔣渭水公園為起點開始。
蔣渭水公園蔣渭水銅像
圖:蔣渭水公園與蔣渭水銅像

蔣渭水公園牌樓  
圖:巴洛克式的牌樓,是仿大稻埕洋樓立面的風格
蔣渭水公園紀念碑  
圖:「台灣文化協會」(1921)會員紀念碑、「台灣民眾黨」(1927年)黨員紀念碑

2. 大安醫院 (現義美門市:台北市延平北路二段31)

蔣渭水,原籍宜蘭,
1910年考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1916年創設大安醫院,兼營春風得意樓,而後成立文化書局、台灣民報總批發處

大安醫院位於太平町三丁目二十八番地
蔣渭水自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曾回宜蘭醫院實習一年,
11個月後在大正五年(1916)時,決定前往台北發展,在大稻埕太平町開設「大安醫院」,
蔣渭水並事先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在「大安醫院」附近開設「春風得意樓」,
經常邀集學生、醫師同業與社會人士討論社會弊病興革方法。
(宜蘭縣政府曾特別設計發行107瓶黃標客製版的「渭水歸根紀念酒」紀念蔣渭水在1921年10月17日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1920年代,台灣的留學生受到一次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決」主張所鼓舞,
先後成立啟發會、新民會等組織,並創辦了《臺灣青年》、《臺灣》等刊物。
蔣渭水結識從事議會請願運動的林獻堂,並認為議會請願運動是當時「臺灣人唯一無二的活路」,
遂決定投入臺灣政治社會運動,
1921年以大安醫院為本部,創立了「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組織,
以大安醫院成為台灣民族文化運動的重要據點。
當時、台灣人唯一言論機關的《台灣民報》的總批發處及編輯部就位於大安醫院旁

大千醫院義美門市街景
圖:大安醫院街景今昔對照
台灣民報總批發處義美門市正面  
圖:《台灣民報》的總批發處,車上載著像磚塊的東西就是一疊疊的《台灣民報》

大安醫院後於1934年被義美高家買下,成為義美的發源地,
在外廊上仍有掛牌記錄著大安醫院與《台灣民報》的總批發處的緣由。
店內的一小角落展示著老照片與珍貴文件。除了固定的文化導覽活動,偶爾會有像我這樣的散客,前來回顧歷史的點點滴滴。
義美秉持著深耕本土,重視品質、環保的理念,認真經營。
義美文教基金會與蔣渭水文教基金會,不定期地推動會與蔣渭水相關的文史活動,成為傳承企業與歷史文化的良好典範。

義美門市外廊-大安醫院義美門市外廊-台灣民報總批發處
圖:外廊掛牌就在門市大門兩旁柱子
義美門市內展示 
圖:義美門市內展示的歷史照片與文物

3. 春風得意樓 (現勞動部 延平北路二段83號)
春風得意樓勞動部  
圖:春風得意樓今昔街景對照

蔣渭水於大安醫院附近開設有三間店面規模的大型酒「春風得意樓」,原址台北市大稻埕太平橫街31~35番地
台灣文化協會定期幹部會議、林獻堂等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委員的宴會也經常在此舉辦。
隨著蔣渭水投入民眾運動,民國10年歇業,原址改為五月花酒家,
文獻記載 爪哇郭河東股份公司臺北支店,臺北錦茂茶行也位於此,
可能是相同地點先後成立的不同的差異。

擁有醫院與酒樓,蔣渭水享有富足的生活,卻願意為了台灣的民主與文化運動付出,
我們擁有什麼?享有溫飽的生活,是否願意為台灣共盡一份心力?

4. 「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地 (靜修女中:寧夏路59號)
靜修女中,位於當時的「蓬萊町」,為1917年天主教教會在台設立的第一所女子中學,也是台灣第一所日本人與台灣人共學的學校
融合西班牙風格的建築特色,曾是台北大稻埕一帶的著名地標,現在看來,依舊很特別氣派。
靜修女中是「台灣文化協會」 舉行創立大會的地點,據說禮堂至今仍保留原狀,可惜無緣入內參觀,只能趁著假日前來拍照。
或許等那天靜修校慶對外開放時,再偷偷混入拍照

靜修女學校靜修女中  
圖:台北靜修女學校今昔對照

 

5. 港町文化講座 (千秋街店屋:台北市貴德街51、53號)
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後,在港町 (貴德街)設置講堂,
每週六舉辦文化講座,藉演講來提倡民族主義,以思想言論進行非武裝抗日活動。

「文化協會」成立最主要的目的是「助長台灣文化之發達」、「謀台灣文化之向上」,
希望以各種社會教育的方式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舉辦各種活動,例 如:發行《臺灣民報》、在各地成立讀報社、設立書局、推行白話文、開辦夏季學校、促成各式青年團體和婦女團體、舉辦文化演講、組織電影巡迴放映隊─美台團,到臺灣各地放映電影…等

在文化協會第一期的《會報》上,蔣渭水發表了著名的〈臨床講義-關於名為臺灣的病人〉,
「臨床講義」是蔣渭水以醫生的角度,對當時台灣社會提出的診斷書,
將臺灣比喻為患者;明鄭時代,原是他身體強壯、品行高尚,但自清代以來,卻受政策毒害,身體逐漸衰落、意志消沉。成為「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因此,他給臺灣開出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讀報社等五味藥方。
歷經近百年,當時台灣的診斷,似乎有幾分相似,
或許我們已病入膏肓,須要正確的診斷,特殊的藥方,方能挽救台灣這個傷殘的身體。
臨床講義  
圖:蔣渭水臨床講義原文 (中譯文參考此)

港町是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開闢的建昌、千秋街,
當時建昌、千秋街是最近河邊的道路,廣布公使館、五大洋行而有『洋人街』之稱,也是台北市著名的『茶街』。
日本佔領台灣後,大稻埕地區商業中心逐漸轉移到永樂町(今迪化街),千秋街與建昌街便逐漸沒落。

日據時期改名為「港町」,當年港町文化講座的所在地,後成為現在西寧北路、貴德街口的「莊協發商店」,
是當年港町「唯一的7-11及八卦中心」,提供日用品、菸酒及零食等日常所需,還能賒帳以及送貨到家。
建築的特色是高出街面以備防洪的數十公分高「亭仔腳」(騎樓)
清水磚的紅色牆面典雅樸素,排水管上有著石子砌造的竹狀裝飾,有「節節高升」、「清風亮節」的含意。
目前是台北市定古蹟大稻埕千秋街店屋,展出台灣菸酒認證、老磅秤及許多關於「台灣第一」的史料,並仿效當年「港町文化講座」成立「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港町文化講座  
圖:莊協發商店、港町文化講座
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圖: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港町文化講座水管裝飾  
圖:側面照,很特別的石砌排水管裝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tyi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