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 台北北警察署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大同分局: 台北市大同區錦西街200號)
北警察署
圖:日本時期北警察署

北警察署
圖:大同分局時期 (民生@報 – 2015年07月14日)
北警察署
圖:目前整修中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原位於寧夏路與錦西街街口,於1932(昭和7)年8月8日破土興工,次年4月15日興建完成,為一棟臨街的L型二層樓鋼筋混凝土建築

1920年代,林獻堂等台灣留日學生推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數次前往日本日本貴族院、眾議院請願,雖遭否決,
卻引起台灣熱烈迴響,也因此與總督府的猜忌加深。

為制止請願運動,1922年9月,台灣總督田健治郎約見林獻堂等八人,向林施壓。
消息傳出後輿論大嘩,林獻堂頗受責難,東京留學生甚至有人寫成<犬羊禍>一文加以譏諷,此事被稱為「八駿事件」。

1923年1月30日,台灣島內同志向台北警察署聲請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2月2日即被禁止結社,但請願運動依舊如火如荼進行。
2月6日,由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三人擔任請願代表,由基隆搭船赴日本。臨行前,各界在台北江山樓設宴餞行,林幼春有詩<送蔡培火、蔣渭水、陳逢源三君之京>。
三名代表抵達日本後,與在東京的同志重新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選出主幹林呈祿、專務理事蔡惠如、林呈祿、蔣渭水、林幼春、蔡培火等5人,另有理事11人。此舉引起台灣總督府的忌恨,
乃於1923年12月16日清晨,在全台各地同時針對參加請願運動成員全面加以檢肅,或搜查、或傳訊、或扣押,牽連者多達99人,此即「治警事件」。

蔣渭水在被捕入獄當天的日記中記述:「必是全島行一網打盡的手段了,一定是台灣的獅子(志士)狩了」。 (獅子一詞與日文「志士」諧音,將當時從事社會運動者比擬為維新志士)
這句話和之後的〈入獄日記〉再三提及的《西鄉南洲傳》,說明了日本明治初期自由民權運動對對蔣渭水的影響。
(以上資料引述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廖振富教授與周婉窈《日據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運動》,頁29~35,自立報系出版部)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蔣曾出入該警署達4次之多,其於獄中著有拘禁台灣人的觀察文章,後來還發在當時的台灣民報。
台灣光復後,北警察署改為台北警察局,將原二層樓建築增建為三層樓高歷歷經「刑警總隊」、「第一分局」、「大同分局」,在1998年3月25日指定為市定古蹟。
目前因建物受損修復中,預計2018年重新開幕,未來將作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7. 江山樓 (歸綏戲曲公園對面附近) 
過去大稻埕知名的酒樓有,東薈芳、春風得意樓、江山樓和蓬萊閣,是大稻埕政商文人集會、宴客、風流之所在,其中以江山樓最為著名。
傳聞當時流傳著一句諺語,『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妲唱曲』,
上江山樓,聽藝妲唱曲,是當時台灣人最流行的活動。

江山樓江山樓披露會
圖:江山樓:正面分別掛有中文、英文、日文的江山店號,右邊七連棟的四層樓外牆亦高掛店號。
圖:新聞中描述1921年年江山樓開幕披露會的熱鬧風華

十數萬元巨資興建的江山樓,為紅磚造四層樓連棟街屋,正門右側「一列七軒」為七連棟,左側二連棟,在當時是相當突出的地標。
1921年11月17日起,江山樓舉行一連三天的「披露宴」,即開幕酒會,
招聘福州、上海、廣東名廚,精心烹調,分批招待台、日官商與有力人士,並在正門對面的廣場,搭起戲台,聘請知名戲班,熱鬧開演。
11月20日,正式對外公開營業。開業不久,杜聰明、蔡伯毅新任總督府高等官的祝賀會、國語學校台籍同窗會十周年慶祝會,即在此舉辦。
1923 年4月,日本昭和天皇的裕仁皇太子訪台,江山樓與東薈芳獲選共同負責一場餐宴,即4月24日午宴,地點在太子下榻的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這場台灣料理 的午宴,共出了雪白官燕、金錢火雞、水晶鴿蛋等12道大菜,與甜點杏仁茶。後來,江山樓陸續獲選供膳來台之日本親王,至1927年,類似餐宴共辦了五場, 獲台灣總督府頒與獎狀。

江山樓
圖:江山樓 裕仁皇太子來台時的宴席


當年江山樓冠蓋雲集的盛況,曾有許多詩詞、匾額、楹聯、題壁,
連雅堂有〈江山樓題壁〉之詩:
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
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
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風。
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

廖錫恩的〈題江山樓〉
城郭知非昨,江山剩此樓。
紛紛詩酒客,誰識個中愁。

後藤新平的〈詠臺北江山樓〉
稻江雲水好留連,樓閣笙歌樂快然。
多少風流佳子弟,春風醉臥萬華天。

除了衛生乾淨,精緻繁複的料理,藝妲應客人或酒樓之召出局與客人同席吃飯喝酒作樂,是當時特有的文化。

根據邱旭玲《台灣藝妲風華》書中對於當時的描述:
藝 妲在日治時期,可稱為交際花,因其有文學修養,有風度,談吐風雅大方,懂得接待客人禮儀,上流社會的交際聯誼以及宴請高官名人,婚慶喜宴,都喜歡召其執 壺,在席間招待、演唱、高吟,以娛嘉賓,讓賓主盡歡。或二三知友在其香閨淺酌,聽其輕彈琵琶,漫唱南音小曲,別有一番風韻,所以豔名遠播,當時台北社會人 士舉辦「酒國花魁」選舉,而有「酒國名花」之稱,甚為風光。戰後初期,由於時代變遷,藝妲逐漸沒落,藝妲之名,也被普通妓女冒用,失去昔日風華,而今,藝 妲也成為歷史之名。

吳漫沙在其〈台北藝妲〉一文中提到:「藝妲間多集中在台北大稻埕(延平北路、歸綏街、南京西路圓環一帶),設在二樓或三樓,約三十坪左右,裝潢布置談不上豪華,一間臥房,一間客廳,一間供客人飲宴的餐廳,掛幾幅字畫,簡潔幽雅,沒有供應酒菜,酒菜都從外面菜館送來。
藝 妲多以斜抱琵琶自彈自唱為主,偶爾也有添加鑼鼓伴奏,在風月場所中,藝妲陪酒的價碼最高,當時流行所謂的「二次會」,就是客人招藝妲在「江山樓」或「蓬萊 閣」飲宴之後,再到藝妲間去吃清粥或重整杯盤繼續飲宴,三五知己在藝妲間二次會,夜闌人靜,聽藝妲清脆婉轉歌唱,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江山樓御料理  藝妲資料照  
圖:江山樓的廣告;藝妲資料照

在日據時代,江山樓是一個達官顯耀聚會的高級場所。
戰後逐漸沒落,江山樓持續經營至1950年代左右;建物則於1970年代拆除。
應酬式的台菜餐廳在1949年後被擠壓到北投一帶,形成了那卡西文化。

延平北路和歸綏街口的幾條巷弄是特種營業「紅燈戶」之處,與當年的「江山樓」大有關係。
到日本時代已有正式「檢番」的藝妓組織,非法的娼妓則在歸綏街巷弄內。

江山樓舊址現況  
圖:江山樓舊址約略在現在的「歸綏戲曲公園」對街

8. 蓬萊閣 (賓王時尚旅店: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63號)
江山樓與蓬萊閣並稱為大稻埕二大旗亭。,
蓬萊閣最早由淡水石油大王黃東茂募股,招集東薈芳(大稻埕最早的酒家,在延平北路二段大千百貨公司斜對面)歇業後的廚師開設,
日本戰敗之後,轉手給大稻埕知名茶商陳天來,
1957年再以375萬元轉賣給徐傍興醫師(美和中學創辦人),改裝成200床的徐外科醫院,
現已改建為商業大樓,當年的風采早已不在。

蓬萊閣經常作為文人聚會場所,也見證了台灣在日據時期的民主運動,
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週年,台北華僑在蓬萊閣舉行紀念會;
1928年,林獻堂環遊世界歸來,眾人在蓬萊閣為他接風洗塵。
1928年2月19日,在蔣渭水以及部份民眾黨幹部的推動下,在台北市大稻埕蓬萊閣舉行「台灣工友總聯盟」的成立大會,
蓬萊閣會場大門還題有蔣渭水的「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標語。
工總發展為共有四十多個團體成員,會員超過萬人,當時與臺灣民眾黨並列為四大社會運動主力之一,是當時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工人組織。

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大會
圖:「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大會,

 蓬萊閣蓬萊閣  
圖:不同時期蓬萊閣外觀舊照片 (彩色照片出自TAIPEI 1955 COLOR - Don Irwin - Picasa相簿)
蓬萊閣內部  
圖:蓬萊閣內部 (臺大總圖書館收藏照片)
賓王時尚旅店賓王時尚旅店門口  
圖:蓬萊閣約略位於現賓王時尚旅店,內部有郵幣卡商場

9. 台灣民眾黨本部 (建成町一丁目二四四番地,今臺北市天水路45號)

1927年1月,文化協會發生左右分裂,分裂之前蔣渭水提出一句被譽為台灣近代政治社會最響亮而又最具煽動性的口號──「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這也是蔣渭水公園內牌樓兩側立柱的標語
最後,左派掌控「新文協」,,採取激烈的農工階級運動路線;蔣渭水與老幹部另組「台灣民眾黨」,這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
1930年3月9日,民眾黨本部落成,當時是兩層樓共170坪的建築,內部設有講演專用的民眾講座兼讀報社。
「台灣民眾黨」仍是以文協巡迴演講及大眾講座的方式,深入民間,教育民眾。民眾黨成立半年後,在全島各地已有十五個支部,黨員遍布全島。

隨著台灣民眾黨活動的大眾化、組織化、革命化與國際化,以及蔣渭水徹底、不妥協的領導特質,使日治當局更加忌憚這種「真劍的(認真、積極)民族解放運動」。
隨著日本國內軍人勢力興起,右派勢力抬頭,台灣蓬勃發展的民族運動,在1930年後陸續遭受壓制,
1931年2月18日,在民眾黨第四次全島黨員大會通過新綱領修正案後,日治當局唯恐民眾黨撼動其施政,
便突然包圍會場宣佈禁止令,並逮捕蔣渭水等重要幹部,台灣民眾黨遂被強制解散。

被解散為止的三年半之間,民眾黨推動的主要活動還有:反對放領官有地組織台灣拓殖會社、反對許可鴉片吸食政策、反對田中內閣侵華政策、反對日人官吏加俸制度、及對霧社事件的強烈聲明。特別是鴉片政策及霧社事件的問題,還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現在的台灣民眾黨本部已被改建為大樓,只剩兩側牆面上的紀念牌可供留念。
一不小心就走過去,反覆對門牌地址後,在大樓管理員的引導下終於找到。

台灣民眾黨  
圖:台灣民眾黨遭解散處分,幹部於黨本部前最後留影紀念(1931.02.21)

台灣民眾黨本部台灣民眾黨本部  
圖:台灣民眾黨舊址現貌與紀念牌
台灣民眾黨本部  
圖:外牆上關於台灣民眾黨原址的說明

10. 永樂座 (台北市永樂町2丁目94番地,現迪化街46巷附近)

1924年創建於大稻埕永樂町的知名劇院「永樂座」,是日據時期大稻埕第二座現代劇場,由陳天來、簡阿牛、謝汝銓、楊潤波等人募股集資。
起初名為「臺北大舞臺」劇場,1923年更名為「永樂座」, 1924年2月落成。

建築風格類似公會堂(今之中山堂),正面三層樓,從兩旁西式樓梯上二樓,中間有lobby,可再往上至三樓;正前方舞台寬敞,仿造法國劇場舞台設計,下方有一層樓深的高度,深具音箱效果,劇場演出時完全不用麥克風。永樂座舞台後方還有五層樓建築相連,能夠提供動扎上百人的戲班住宿。

流行一時的福州戲與京戲、方興未艾的歌仔戲,還有萌芽不久的臺灣新劇(文化劇)等,尤其是新劇運動幾次重要的演出都選擇在「永樂座」上演。此外永樂座也是當時領導台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成立所在,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經常在永樂座聚會、演講。
台語創作歌謠詞家李臨秋,曾因緣際會在永樂座擔任茶房賺取生活費,最後當上永樂座經理,他在此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謠,如望春風、四季紅等。

1945年「永樂座」更名「永樂舞台」,不久後再改為「永樂戲院」,仍作為專供戲劇上演的場地。
1960年「永樂戲院」在舞台表演沒落與新興電影院的競爭下正式宣告停業,陳天來的子孫出售產權,被拆建成兩列布市
目前永樂座的位置大概就在迪化街46巷附近。


永樂座永樂座  
圖:當年永樂座的外觀;於永樂座舉辦台灣音樂研究會第一回演奏會紀念

永樂座  
圖:臺灣日日新報1924/02/05新聞 (北藝大提供)
[摘要:臺北市內本島人取向之娛樂機關,新舞臺招聘了中國劇團演出支那劇,臺灣キネマ則順應本島人之娛樂取向輸入影片放映,大稻埕有志者有鑑於此,便投入十五 萬資金,在永樂市場前的空地興建兼具電影放映及演劇之永樂座,前已竣工。今5日為舊曆元旦,舉行落成式兼開館式,其出現也打擊了新舞臺與臺灣キネマ,永樂 座由上海各劇團中招聘大座,新舞臺也聘請上海京班來臺,進一步造成了競爭與進步。]
永樂座舊址  
圖:據說此巷中央即是當年永樂座門口,拆除後46巷貫通至西寧北路)

回歸正題:
台灣民眾黨解散後,蔣渭水仍積極參與《臺灣新民報》上的論戰,不久即因感染傷寒,於同年(1931)8月5日清晨離世,享年41歲 。
蔣渭水的告別式,於8月23日上午8點30分舉行「故 蔣渭水先生之台灣大眾葬儀」,
在台北迪化街之「永樂座」,場內中央有蔣渭水先生之遺像,二旁有「精神不死」、「遺訓猶在」、「大眾干城」、「解放鬥將」
及以大眾為詞首的輓聯 「大義受大名 生據大安作營陣 死埋大直 大夢誰先覺 眾民歸眾望 功憑眾志以成城 力排眾難 眾醉君獨醒」。
共有五千餘人來參加大眾葬送別,骨灰葬於大直山。

1931年8月29日,《臺灣新民報》第379號,全版以「臺灣空前的葬式」報導23日蔣渭水的「臺灣大眾葬」,
文末有「這次之大眾葬儀,從頭至尾皆有活動寫真隊攝影,其盛況如何,不久預定可在全島各地映寫云。」然而此紀錄片卻遭總督府禁絕,直到數十前後,影片才修復公布於世。


大眾葬大眾葬  
圖:蔣渭水先生葬禮與送葬行列

由台北市文化局提供的紀錄片:




後記:
從有構想、查資料、實地訪查、回家補充整理,前後花了許多時間,
也很感謝耐心看完像歷史故事般長篇大論的各位。
其實台北市有各種主題的導覽,或是台北城市散步可以參加,
有專人實地的詳細解說,相信會更加清楚。
礙於時間因素,我選擇當自己的導覽,以自己的雙腳,試著去理解這個城市
多了些摸索的時間,相對上多了點探險的樂趣。

文章中地點編排的,主要依據時間發展的先後順序,
實際要走訪,我建議的順序是
捷運民權西路站→蔣渭水公園→北警察署→靜修女中→歸綏戲曲公園對面附近(江山樓原址)
→勞動部(春風得意樓原址)→大安醫院→永樂市場→貴德街49號(港町文化講座舊址)→天水路45號(台灣民眾黨本部舊址)→圓環→中山站或前往台北後火車站

或參考文化局之前舉辦的紀念蔣渭水路跑路線:
台北當代藝術館→大安醫院原址→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原址→台北北警察署原址→台灣民眾黨本部原址→蔣渭水紀念公園

希望大家都能更認識台灣這塊土地發生過的人事物,很多事情曾經發生過在我們週遭,只是不曾去瞭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tyii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